中国卒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新闻资讯

2024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发布,时隔6年更新

发布时间:2024年8月12日 来源:中国卒中学会

8月11日上午9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新指南)发布会成功召开,新版指南以崭新的面貌来到了大家面前。新指南是在2018年版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高血压及相关疾病领域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修订完成的。修订委员会由我国高血压领域的多个学术团体及专家学者组成,指南兼具教育性和实用性原则,深入分析近年来发布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将研究证据与专家的智慧凝结,形成这部指导性文件。

 

要点1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及防控现状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高。近年来中青年人群及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上升趋势更明显。

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三率)已有明显改善,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分别达51.6%、45.8%和16.8%。高血压“三率”女性高于男性,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中青年人群“三率”较低。

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吸烟,过量饮酒,心理社会因素等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

我国政府和专业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高血压防控计划和项目,旨在进一步提升高血压防控水平。

 

要点2 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

诊室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24 h动态血压和夜间血压与心血管风险的关联甚至更密切。家庭血压,尤其是家庭清晨血压,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脑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有明显上升。

高血压导致的其他并发症包括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终末期肾病、痴呆等。

 

要点3A 静息状态下血压测量步骤

坐位安静休息至少5 min后,测量上臂血压,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

推荐使用经过准确性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Ⅰ,C),不建议使用水银血压计(Ⅲ,C)。

使用标准规格的袖带,臂围大者(>32 cm)应使用大袖带,臂围小者(<24 cm)应使用小袖带(Ⅰ,C)。

首诊时测量两侧上臂血压,以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作为测量血压的上臂(Ⅰ,B)。

测量血压时,应相隔30~60 s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10 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Ⅰ,C)。

老年人、糖尿病或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应该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在卧位或坐位改为站立位后1 min和3 min时测量。

在测量血压的同时,应测定脉率(Ⅰ,B)。

要点3B 各种血压测量方法评价

诊室血压是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Ⅰ,A)。

应尽可能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确诊高血压,识别白大衣性高血压与隐蔽性高血压,评估降压疗效,诊断难治性高血压(Ⅰ,C)。

动态血压监测还可评估血压昼夜节律,判断夜间高血压、清晨高血压等临床表型。

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实时家庭血压监测是血压管理的新模式。

四肢血压测量计算踝/臂血压指数或两侧上臂或下肢血压差值,可用于诊断外周动脉疾病(Ⅱa,B)。

 

要点4 血压分类与心血管危险分层

高血压定义: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血压≥140/90 mmHg;或家庭血压≥135/85 mmHg;或24 h动态血压≥130/80 mmHg,白天血压≥135/85 mmHg,夜间血压≥120/70 mmHg。

根据诊室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Ⅰ,C)。

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以及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等合并症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个层次(Ⅰ,C)。

 

要点7A 老年高血压

一般情况下,65~79岁老年人血压≥140/90 mmHg应开始药物治疗(Ⅰ,A),≥80岁老年人收缩压≥150 mmHg可开始药物治疗(Ⅱa,B);并存衰弱等老年综合征者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可适当放宽(Ⅱa,C)。

建议65~79岁老年人降压目标<140/90 mmHg,如患者可耐受,可降至<130/80 mmHg(Ⅱa,A);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降压目标<150/90 mmHg(Ⅱa,B),如患者可耐受,可降至<140/90 mmHg。

并存多种共病或老年综合征患者降压目标需个体化,衰弱患者收缩压应不低于130 mmHg(Ⅱa,C)。

要点7B 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

注:判断儿童血压水平应考虑年龄、性别和身高因素。其中,3~15岁参照“中国3~17岁男、女年龄别和身高别血压参照标准”中对应年龄、性别和身高的血压第95百分位(P95)为判断界值。

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高血压,均应将其血压降至P95以下(Ⅰ,C);当合并肾脏疾病、糖尿病或出现靶器官损害时,应将血压降至P90以下(Ⅰ,B)。

多数患儿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其血压可达到控制目标;必要时应考虑启动药物治疗(Ⅱa,C)。

要点7C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

HDP患者,当诊室血压≥140/90 mmHg时应启动降压治疗(Ⅰ,B)。

具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在妊娠12~16周开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 mg/d)预防子痫前期,直至分娩前(Ⅰ,A)。

HDP患者应在产后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和危险因素筛查(Ⅰ,C)。

降压治疗时,血压水平不低于110/70 mmHg(Ⅲ,C)。

 

要点9 难治性高血压

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断需要同时符合诊室和诊室外的血压标准(Ⅰ,C)。

需严格排除以及寻找导致假性难治性高血压的原因(Ⅰ,C)。

需筛查潜在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尤其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Ⅰ,C)。

提倡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合理应用降压药以及使用药物最大剂量或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Ⅰ,C),需要时可考虑经皮去肾神经术治疗(Ⅱb,B)。

 

要点12 社区高血压防治策略及规范化管理

及时检出高血压是防治的第一步。在社区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首诊测血压”制度并提供机会性测血压的条件。

将高血压患者管理融入全科医生日常医疗工作中,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高血压分级诊治体系以保持双向转诊通畅,并逐步建立网络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提高高血压患者防病自我保健和自我管理意识。普及推广使用家庭血压测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