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中国卒中学会重症脑血管病分会联合发布《中国神经重症临床研究优先发展方向科学声明》

发布时间:2024年7月19日 来源:中国卒中学会

参考原文:中国卒中学会重症脑血管病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 中国神经重症临床研究优先发展方向科学声明 [J] . 中华医学杂志, 2022, 102(3) : 166-174. DOI: 10.3760/cma.j.cn112137-20210819-01888.

通信作者:潘速跃,Email:pansuyue82@126.com;江文,Email:jiangwen@fmmu.edu.cn;刘丽萍,Email:liping_sister@163.com

 

神经重症医学(neurocritical care medicine)作为新兴的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学亚专业,综合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麻醉医学、急诊医学及神经影像、神经介入等多学科知识、技能,为神经系统疾病危重患者提供全面、系统和高质量的医学监护与救治。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复杂,脑组织耐受缺血缺氧能力差,神经功能评价、监测方法多样,治疗干预手段复杂且有限,因此,神经系统急危症的管理要求更高的紧迫性、统筹性和协调性。这些专科特点催生了神经重症医学专业的出现和发展。研究显示,神经重症患者在神经重症监护室(neuro-intensive care unit,NICU)接受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远期临床转归。目前在欧美国家,收治神经危重症患者较多的医院,大多设有NICU。

但是,这一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还面临许多挑战。首先,我国各地区NICU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多种模式并存,缺乏规范化的亚专业培训和认证机制,缺少基于核心指标的神经重症医疗质量监测和可持续改进的体系;其次,面对大量的监测数据,缺乏信息整合平台,无法有效及时识别有意义的信息,进而利用多维度数据指导临床决策;第三,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继发性损伤显著影响患者预后,但是现在尚不完全清楚这些继发性损伤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缺乏有效干预措施。综合而言,缺乏主题创新、设计合理及实施规范的临床研究是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为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战略部署,把握“十四五”国家计划的开局有利时机,提升我国神经重症领域临床研究水平,并推动学科发展,特邀请全国神经重症医学、重症医学、神经病学、神经介入、神经影像、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目前神经重症学科发展和临床研究的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需要优先发展的研究方向,总结出了神经重症医学的6个优先发展方向,并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

 

1.脑水肿发生机制、转归预测以及基于新靶点的治疗药物的研发:

脑水肿会引起局部或全脑血流和代谢异常,甚至导致脑疝,严重时危及生命。建立基于新型影像技术和生物学标志物的脑水肿预测模型,探索不同类型的脑水肿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发针对新型干预靶点的治疗药物,是目前脑水肿诊疗研究的重要方向。

2.多模态神经功能监测指导下的个体化评估与管理:

近年来,神经功能监测技术发展迅速,许多新的监测技术已经揭示了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进一步整合多模态监测信息,开发下一代信息学工具以识别复杂的生理事件和决策支持工具以实现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管理,将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3.血管开通后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随着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的普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评估和治疗再次成为了卒中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同时也缺乏可靠的定量或半定量的评估方法。明确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探索新的可干预靶点是改善血管再通治疗患者预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4.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机制、评估及管理策略:

对一些特殊类型意识障碍患者,如植物状态、最小意识状态患者长期预后的判断及有效治疗;脑损伤后临床无反应患者的潜在意识的识别,一直是神经重症领域的研究热点。

5.神经重症医疗质量控制和可持续改进体系的建立:

神经重症目前仍是新兴亚专科,病房建设、人员配备尚不规范,亟待建立针对神经重症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神经重症医疗质量控制及改进体系需要多学科、各级医院和卫生管理部门的通力合作,实施过程需要顶层设计、上下联动,共同面对巨大挑战。

6.智能化神经重症监护室诊疗体系建设:

近年来神经重症监护数据综合分析和智能化诊疗决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实施人工智能对神经功能评价并应用在决策干预方案中将是未来重点方向。这些自动化程序将缩短病情恶化与干预之间的时间间隔,开创全新的临床管理模式。

 

原文撰写小组:

濮月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张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讨论专家(按姓氏笔画顺序):

王丽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王芙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毛玲(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田成林(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朱雨岚(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刘佩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张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宋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张忠玲(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张猛(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张颖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李玮(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李淑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郑华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罗本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岳伟(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黄凯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滕伟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指导专家:

宿英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周建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