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新闻资讯

32平方米的“急诊卒中单元”,北京天坛医院打造卒中治疗新“武器”

发布时间:2024年8月5日 来源:中国卒中学会

2024中国卒中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天坛脑血管病会议(天坛会)6月14日至16日在京召开。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6月15日同时发布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的国产溶栓药瑞替普酶、替奈普酶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两篇重磅文章。同时,由北京天坛医院独创的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急诊卒中单元”正式亮相,通过将传统急性卒中的临床评估、影像评估和治疗等关键环节高度集中到一个空间,患者来到医院到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可以压缩到20分钟内。

 

据悉,这也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第一次同时发表两篇由同一中国团队开展的不同药物的临床研究,也是这家医学领域的顶刊首次与中国学术会议同步发布研究结果。应用这些新突破,急性缺血性卒中(俗称“脑梗”)患者的治疗将更加便捷高效,更多的患者将从中受益,同时,这些突破有望改变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指南,撬动世界溶栓药产业格局,让“中国制造”领跑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天坛医院推出了一个面积仅有32平方米的“急诊卒中单元”,这是卒中治疗领域“中国制造”最新理念和技术的集中体现。

 

“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中,卒中患者到达急诊后,要经过临床评估,CT、核磁共振等的影像评估等,从进入医院到接受溶栓治疗,往往要一小时左右。对于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环节越简单、流程越顺畅,患者等候的时间就越短,就越能保护大脑功能。”王拥军说,正是出于这个目标,才有了这个32平方米的“急诊卒中单元”。

 

据了解,这个“急诊卒中单元”是将传统急性卒中的临床评估、影像评估和治疗等关键环节高度集中到一个空间,并加入创新解决方案,堪称“藏龙卧虎”。

 

——快速查体。这里配备了智能化可穿戴设备,可实时采集患者的血压、血糖等关键信息,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小精灵”。这个完全自主研发的低场强核磁共振扫描仪,场强仅有0.23特斯拉(常规磁共振为1.5或3.0特斯拉),使用220V家用电源,可以方便地移动,更为重要的是,患者无需除下随身或植入的金属物体,直接可以进行检查,大大节约时间。通过自主开发的人工智能影像识别系统,可以在1分半内快速鉴别脑出血和脑缺血,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

——信息技术辅助诊断。在这里,可以实现全结构化数据快速录入,基于患者体征和影像学表现,AI可以辅助医务人员进行决策。

——创新药物治疗。应用替奈普酶、瑞替普酶等新一代溶栓药物,静脉注射取代以往长达1小时的静脉滴注,药物作用更快。

 

通过“急诊卒中单元”,患者来到医院到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可以压缩到20分钟内,且不必再奔波于诊室、影像检查、化验室、治疗室等,为保护患者的大脑功能最大化地争取时间。目前,这一“急诊卒中单元”已经在国内近20家医院投入使用,并开展进一步研究。

 

“这些项目的关键词就是‘自立自强’。我国是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大国,我们要研发适合中国人的药物和器械、设备,更多地改写指南,让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更快、更方便,让更多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王拥军说。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