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术资讯(首页)

全球首个关于球囊导引导管在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成果发布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31日 来源:中国卒中学会

近日,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和杨鹏飞副院长分别代表研究团队在上海举办的2024届东方脑血管病大会(OCIN)和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办的2024届世界卒中大会(WSC)上首次公开发布了PROTECT-MT研究结果,这是全球首个关于球囊导引导管在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受到全球同行的广泛关注。

 

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急性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的运用,近几年频繁登上各大医学顶刊和新闻媒体。动脉取栓是目前治疗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可以迅速恢复脑部血流,从而降低致死致残率。但在临床实践中,取栓手术的术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既往有研究显示,术中完全的血流阻断有可能提高完全再通率,带来更好的临床疗效。但使用球囊导管阻断血流是否会影响手术时间、是否会影响再通及预后等问题存在争议,临床效果不肯定。

 

脑血管病中心刘建民教授、杨鹏飞副院长团队针对这一系列临床重要问题,牵头组织了大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项目——球囊导引导管在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中的应用(PROTECT-MT),旨在探索动脉取栓治疗的最佳术式。目前,PROTECT-MT研究已被《柳叶刀》杂志接收,下个月全文上线。

 

PROTECT-MT研究由全国28家参研中心历时2年余完成,筛选1698例,入组329例,在第3次中期审查时,由数据监控委员会建议、指导委员会决议提前终止研究。

 

在OCIN和WSC大会上,刘建民教授和杨鹏飞副院长分别介绍了PROTECT-MT研究,他们提到,该试验是一项全国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采用PROBE(即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盲法终点)设计来确定球囊导引导管与传统导引导管的优势。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非血流控制下的取栓操作时间更短(中位时间44分钟 VS.53分钟),死亡率更低(16% VS. 24%)、临床预后更佳(mRS 0-3分比例56% VS. 41%),这是全球首个针对这个问题的RCT研究,为临床术式规范提供了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引起了参会代表的热烈反响。

 

PROTECT-MT研究将对动脉取栓手术术式标准化产生深远影响,有望进一步提升我国急性卒中动脉取栓治疗的标准化、同质化水平,为世界卒中防治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