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会风采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访谈 |2024年“世界卒中日”在线访谈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5日 来源:中国卒中学会

卒中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为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工作要求,加大全民健康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本期《在线访谈》特邀专家宣传讲解卒中常见防治知识和技能,推动提升公众对卒中危害的认识,了解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指导公众正确预防卒中的发生,广泛普及卒中防治知识,提升卒中的社会知晓率。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访谈栏目。欢迎您的关注!

健康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们每个人也要负起对健康的责任,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有关要求,进一步普及卒中防治知识,提升人民群众的脑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脑健康,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王拥军。

王拥军:你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以及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郑华光。

华光:主持人好!院长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欢迎二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是“体医融合 战胜卒中”,确定这样一个主题的背景以及意义是什么?我们有请国家神经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教授为大家解答。

王拥军:了解这个主题,首先大家应该先了解什么是卒中。卒中,百姓称为“中风”,在医学上称为急性脑血管病,它分两大类,一类叫缺血脑血管病,一类叫出血脑血管病。所谓缺血,是因为我们的供脑血管里出现了堵塞或者狭窄,远端没有血。它的临床后果是两个,严重的是脑梗死,就是老百姓说的脑血栓,还有一个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的一过症状和一过性的病理改变。另一大类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就是供应脑的血管破裂,造成了血液流到脑组织或脑的表面。这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流到脑组织里叫脑出血,即老百姓说的“脑溢血”,流到脑的表面叫蛛网膜下腔出血就是我们常说的急性脑血管病。这两类脑血管病都会造成脑组织的损伤,会造成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死亡,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

卒中是我们国家非常严重的慢性疾病,占中国人群死亡的第一位,也是中国成人致残的第一位,对我们的家庭、对社会、对个人都是非常严重的疾病负担。

在这两类脑血管病里,缺血脑血管病占80%,出血脑血管病占20%左右。这两类脑血管病引起的后果都是严重的神经残疾,包括肢体残疾,也就是我们说的偏瘫,或者百姓说的半身不遂;也有语言的残疾,医学上叫失语症,就是不能说话;也有认知残疾,就是我们说的痴呆,记不住事;还有一些精神残疾,出现卒中后的抑郁。这些残疾对于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它的负担也是非常沉重的。

今年“世界卒中日”把主题称为“体医融合 战胜卒中”,是出于这样一些考虑。

第一个考虑是根据我们国家的卫生政策指导。落实健康中国2030,通过全民防控、全民锻炼以及健康生活方式来战胜慢病。这是第一个,正好跟世界卒中日的主题非常契合。

第二个,大家知道,卒中具有发病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疾病负担重的“五高”特点,我们把这么一个严重的疾病能够用全民健身和体医融合的方式一起去预防,可以大大减少这种疾病对个人和社会的负担。

第三个方面,“体医融合”体现了这个病在重度危险因素里面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而且是可以改变的,就是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这种方式通过体能运动,尤其是科学的锻炼,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科学的锻炼包括快速散步、间歇性的有氧运动,还有我们可以耐受的各种活动,都可以消除久坐不动生活习惯对于血管的侵蚀。在卒中发病之后,积极的体育训练,即体能训练,也能促使功能的恢复,能够帮助我们肢体残疾的恢复。包括认知的残疾、其他残疾的一些恢复,通过体能训练,加速血液循环,都能使恢复的速度加速。

主持人:这种科学的、充足的身体活动还是要非常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的。

王拥军:对,可以耐受的活动。

其实到现在为止,国际上能够证实两类活动的预防效果是最好的,第一个是快速的散步,可以耐受的情况下,每周180分钟左右的快速散步。第二种就是间歇有氧运动,一段剧烈运动后面跟上一段缓慢的运动,这样适合体力更好的人,比如奔跑一下慢慢再散步,或者由剧烈的蹬自行车的方式改成慢速的,这种方式对于预防卒中都是非常有效的。

主持人:感谢您的解答。刚才王院长提到,卒中的预防非常重要,那么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它的保护性因素有哪些?有请王教授接着为大家解答。

王拥军:卒中的危险因素笼统分为两大类,一类叫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就是我们知道,但是无法改变。这些因素包括年龄,年龄越大发病越多,年龄无法改变。第二个是性别,男性的发病会更多。第三个是种族,在国际上,东亚人(包括中国人)和非洲人得病机会会多一些。还有是有家族史,你的父母、爷爷、奶奶得过病,你得病的机会也会更多。这些我们尽管知道,但是无法改变。

另一种危险因素是可以控制或者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为因素,一类是疾病因素。疾病因素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加上心脏病,心脏病最重要的是房颤。行为危险因素主要是吸烟、大量饮酒、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还有心理压力过大、生活不太规律,比如每天有焦虑,这些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血管内损伤,促使卒中的发生。

但是,有一些行为还是有一些保护作用,像科学膳食,目前研究比较充分的是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足够,每天要至少摄入6份水果和蔬菜,一份是手掌这么大。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各种体育运动、体能活动,都是可以对血管具有保护作用。当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时候,危险因素只要有一个以上都叫卒中/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危险因素越多,它的累加效应会越明显。一般超过三个危险因素的时候就要特别去关注,一是需要我们定期去查脑血管,做脑血管的筛查,看看血管有没有狭窄、有没有动脉瘤、有没有血管其他一些不正常的地方。第二是要知道危险因素,要寻找和去除危险因素,比如我有高血压,要定期吃降压药,把血压控制正常,血糖高要把血糖降下来,血脂高要吃药把血脂降下来。如果把危险因素去掉,科学预防,控制了危险因素,至少可以减少90%的高危人群不发生卒中。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的解答。刚才我们谈到了身体活动不足或久坐这些行为对卒中有一定的危害,那么具体有哪些危害呢?接下来我们有请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郑华光医生为大家解答。

郑华光:身体活动不足或者久坐的行为能够导致卒中很多危险因素的增加,比如常见的患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这些都与身体活动不足或者久坐行为有关系,也就是导致卒中发病的风险包括心血管的发病风险也增加。

另外一方面,如果身体活动不足或者久坐导致的全因死亡率也是增加的,包括因为心血管病或者卒中的死亡。

再有,对于卒中患者来说,适当的身体活动、减少久坐行为,有利于他的功能残疾的恢复,比如肢体残疾的恢复,也包括对他心情的影响,使他的认知能力改善和提高,所以有利于改善他的生活质量。通过以上行为,一个适合患者本身的身体活动方案,减少久坐行为,就能够减少卒中的发病,改善卒中得病以后的恢复,以及提高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举个例子来讲,对于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与连续久坐超过8个小时相比,中间能够有间歇的活动,比如3分钟的活动,使血压平均下降3.5mmHg左右,这样就有利于包括其他危险因素的协同控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卒中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质量。

主持人:感谢您的解答。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运动是良医。那么,应该如何科学运动?如何做到“身体活动充足”呢?接下来有请郑医生接着为大家解答。

郑华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我们国家相关学会的推荐,原则是“动则有益、量力而行、坚持到底”。对于正常的健康的成人来说,推荐每周5次以上、每次30分钟,总量在150分钟到300分钟的中等量的有氧活动。或者,如果身体健康非常良好,可以改成75—150分钟的高强度有氧活动。同时,对于抗阻训练,推荐的是每周两次,每周30—60分钟的抗阻运动。

如果合并了慢性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或者心脑血管病,这样的运动强度是需要医生根据病情来作专业评判,这时候运动可能是“双刃剑”,过度的运动、不适合身体情况的大强度运动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所以这时候应该量力而行。

总之,不同人群要制定不同的“体医融合 战胜卒中”行动方案,依据卒中的病因、病情特点、情绪认知和社会交往等特点,包括自己的身体功能的特点,来制定一个相对适合自己情况的运动方案。

在制定运动方案的时候,运动强度是一个核心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心肺运动实验,通过6分钟的步行实验,还可以通过大数据估算公式,通过不同方法来了解一个人通常情况下比较精准的运动强度方案,这样使我们的运动能做到相对个体化,不同的人有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这样就能在获益和风险中之间有一个比较好的平衡。

主持人:感谢您的解答。在这里我们也提醒大家,“动则有益、量力而行、坚持到底”。

我们都知道,急性卒中的识别非常重要,有哪些方法能帮助早期识别,从而帮助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间呢?接下来我们有请王教授为大家解答。

王拥军:卒中的识别,现在有两个不同的方法,一个是世界卒中组织在全球推广的方法,叫“BEFAST”。一个是我们中国在卒中协会对国内老百姓推荐的“120”,这两个都是可以的。

“BEFAST”实际上是6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第一个“B”是指平衡(Balance),突然不能平衡,走路往一边偏,或者走路的时候像喝醉了一样;第二个“E”是眼睛(Eyes),眼睛看不清楚,主要出现的是单眼突然黑蒙,一个眼突然看不见了,或者看的东西变成重影,一个变成两个;第三个“F”是指面部(Face),脸突然歪了,我们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脸往一边歪;第四个,“A”是指上肢(Arms),上肢突然一侧无力或者突然一侧麻木,我们在家里可以伸出手来数10秒钟,如果两边不在一个平面,说明低的一侧已经开始瘫痪;第四个“S”,指言语(Speech),说不清楚或者说不出来,或者听不懂别人的说话;最后一个“T”,是要抓紧时间,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我们可以编成一个口诀,“难平衡、看不清、脸不正、臂不平、语不灵,第一时间打120”,这样就很容易把这个口诀记住。

第二个是卒中协会中国的专家把这些动作编成三个数字,叫“120”。“1”就是“一张不对称的脸”,脸有点不对称;“2”是两个手臂不在一个平面;“0”就是聆听他的说话听不清楚。这时候叫120,这个时候也要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第一时间把你送到可以救治的医院去。

主持人:对救治来说,时间上还是非常关键的。

王拥军:对。

主持人:感谢您的解答。在这里我们也再次给大家提个醒,就像王教授刚才提到的,每个患者不是说要等到以上所有的症状都出现,而是一旦有一个症状出现就是脑卒中报警,就要开始特别警惕。那么,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后,应该怎么办呢?有请王拥军教授继续为大家解答。

王拥军:出现这些症状,第一个大家不要慌,但是一定要记住时间就是大脑。国际上一直在说Time is Brain,就是抢一分钟,你的脑细胞就会少死亡一部分,这样他的后遗症就会少。

在家里,记住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不要等待自己家里人下班去送你,更不要打社会的出租车,因为急救车才知道哪一家医院可以帮你的忙。到医院之后,如果缺血了,医院里会迅速用再灌注治疗的方式帮你打开血管。如果是出血的,我们在医院里可以把动脉瘤处理掉,把出血止住。再灌注治疗包括动脉再灌注,就是取栓,直接手术,也可以采用静脉的方式,这样可以尽大程度地减少在卒中后脑细胞的死亡。因为我们脑细胞的数量是固定的,一个人脑细胞从生下来长到20岁成熟之后,1000亿个神经元、1万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细胞都是不能再生的。

第二个就是不要做额外的多余动作。打完120之后,第一,在家里不要去吃东西,也不要吃药。尤其是在我们急诊经常看到很惨痛的病人,在家里觉得自己有抢救的药品,吃完了以后误吸,误吸之后会造成吸入性肺炎,来的时候会失去很多救治的机会。还有,在家里边如果病情比较重的话,要就地待到最舒服的水平,不要让别人把你拖拽到床上或者什么地方去,尤其对出血性脑血管病(脑溢血)来讲,这种拖拽会使出血进一步扩大,对病人预后会造成很大的威胁。

主持人:感谢您的解答。卒中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那么如何预防卒中的复发?结下来有请王教授接着为大家解答。

王拥军:复发是卒中最不良的预后其中一个。卒中的复发率,在几年之前一个病人得病之后,重新回到医院,5年之内30%的复发率,有1/3的人会因为这个病再次回到医院。

其实预防复发做起来也比较简单,两个关键,第一个关键是寻找和去除危险因素,知道这次是因为血压、是因为血糖还是因为吸烟,把知道的危险因素去掉。第二是用好二级预防药物,二级预防药物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使用的抗凝药物,叫抗血栓治疗。如果有一些病人是特殊的原因,比如心源性的,可以处理一下心脏。有些是颈动脉或者颅内动脉狭窄,也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去解决。总体来讲,二级预防一定是科学的方法。

第二,在二级预防方面,一定知道脑血管病是急性发作的慢性病,所以才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要急性期过去之后把药停掉,这样未来的复发还会增加。在中国的门诊里经常看到二级预防不依从的时间是6个月,因为6个月该恢复的就恢复了,不该恢复的就变成了长期不正常的状态,所以他觉得我这时候已经治疗完了。再次提醒大家,6个月是二级预防最关键的一个门槛,药物一定要长期服用。

第三,二级预防没有灵丹妙药,都是医生推荐的常规的抗血小板、他汀控制危险指标,不要期待着有一个药物吃完了万事大吉,没有这样的药物。

主持人:感谢您的解答。

卒中的康复治疗对降低致残性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有哪些?我们有请王教授接着为大家解答。

王拥军:卒中之后,对于身体的影响,尤其是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大概会有2/3的严重卒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需要家里人的部分或全部照顾,这些残疾包括肢体的残疾,肢体无力,包括语言的残疾、吞咽的残疾,就是吞咽困难,或者心理的残疾、认知的残疾,这些都是需要去做康复的。

在医疗机构里有各种康复师,肢体康复师、语言康复师、心理康复师、吞咽康复师,他们会帮助你制定科学的训练方式,用科学的方法让这些残疾能够去除掉,让你重新回归。

康复的主要治疗就是一些功能的训练,但是功能的训练还是与时间相关的,我们一般讲越早效果越好。我们把康复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在超急性期,在住院期间,得病之后康复就上,这就是为什么医院里很多病房叫卒中单元,卒中单元里就是医生和康复师在一起工作。如果这个时间你没有康复好的话,就要进到第二段,3个月之内,因为3个月之内恢复非常快,这个时候一定要用好3个月最宝贵的康复窗口,这个康复越早越彻底效果越好。如果这个窗口再错过之后,还有最后一个窗口,3个月到6个月,这段时间还有继续康复的机会。超过6个月,康复的效果相对会比较困难。超过一年之后,康复会更为困难。

康复是多学科合作,有各种康复师,我们国家也在建立三级康复体系,希望病人在医院、在家庭、在社区都有康复的机会。现在也有很多新型康复办法,比如虚拟现实、康复机器人、可穿戴机器人,还有脑机接口的康复,这些新的技术将为卒中患者提供更多康复的机会,提供更多让他重新回归社会的机会。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的解答。

“体医融合 战胜卒中”,了解卒中各类危险因素,掌握识别卒中和应急处置的常识、积极改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根据自身情况科学运动,提升脑健康素养水平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

好了,本期的访谈到这里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非常感谢您的关注,也再次感谢两位专家的详尽解答,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