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中国卒中学会发布《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和《急诊卒中单元建设指南》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6日 来源:中国卒中学会

12月15日,由中国卒中学会及其官方英文期刊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SVN)编辑部发起的“第七届中国血管神经病学论坛(CVNS 2024)”在海南省海口市隆重举行。

在本次会议上,《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正式发布。《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提供了最新的指导和建议。该指南强调,自1996年美国FDA批准阿替普酶以来,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替奈普酶、瑞替普酶、重组人尿激酶原等新型溶栓药物也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此外,指南还关注到治疗时间窗的扩展,如TRACEⅢ研究探讨了发病后4.5至24小时内的静脉溶栓治疗可能性。同时,联合用药策略也受到重视,MOST研究等探索了静脉溶栓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以期提高治疗效果。另外,该指南还重点讨论了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绿色通道、影像技术、大核心梗死血管内治疗进展、前后循环再灌注差异、辅助治疗及无效再灌注机制,以及医疗模式优化与关键质量指标的改进等内容。指南提到,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医疗质量改进核心在于提升再灌注治疗率和缩短院内救治时间。因此,指南推荐:基于有效工具的持续质量改进是提升缺血性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率,改善患者临床结局的有效手段;针对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救治流程建立基于数据库的持续监测和反馈是质量改进的重要工具(Ⅱa类推荐,B级证据)。这份指南的发布,对于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发布的还有《急诊卒中单元建设指南》。该指南探讨了移动卒中单元的应用,旨在进一步规范急诊卒中单元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急性卒中患者的救治水平。指南明确了急诊卒中单元的布局、人员配备、设备要求、救治流程等关键环节,为医疗机构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南。此外,指南还强调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提倡建立以神经内科、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等多学科紧密合作的救治团队。急诊卒中单元的建设,将有助于缩短急性卒中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为我国卒中防治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急诊卒中单元建设指南》显示,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实现溶栓药物、溶栓时间窗、动脉取栓适应人群和卒中诊疗体系的四大突破,这意味着更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能够得到更有效、便捷的治疗,为实现再灌注治疗国家行动2030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卒中学会会长王拥军说,《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了到2030年“所有二级医疗机构都能开展静脉溶栓”“静脉溶栓比例提升至80%”“动脉取栓治疗率提升至30%”“再灌注治疗的安全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围绕这些目标,新发布的两个国家指南实现四方面的突破。

——溶栓药物从“1”到“4”。王拥军介绍,为解决以往传统静脉溶栓药物阿替普酶依赖进口,费用高、经常面临断药等问题,让更多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有药可用,近年来,中国科研团队围绕溶栓药物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到目前,已经证实替奈普酶、瑞替普酶、重组人尿激酶原等3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些药物经过国内科研团队优化生产工艺后,使用更便捷、价格更低。

 

——突破静脉溶栓4.5小时时间窗。“发病后4.5小时以内”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窗,超过这个时间,往往只能进行保守治疗,而数据显示约有67%至75%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到达医院时间超过4.5小时或发病时间不明。在中国科研团队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应用istroke人工智能工具对患者是否存在半暗带等进行判断,可以将溶栓时间窗延长到24小时。“这就意味着大多数患者有了溶栓治疗的机会,患者致残率可以降低9%。”王拥军说,未来,科研团队将针对更多溶栓药物开展“扩窗”研究。

 

——动脉取栓治疗适应人群扩大。王拥军介绍,由于动脉取栓治疗条件较为苛刻、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等原因,目前国内动脉取栓治疗率仅为7%左右。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多国科学家先后进行了6个针对大核心梗死取栓治疗的大型临床试验,证明对这部分患者来说,动脉取栓是有效的,这就意味着更多患者可以从中获益。

 

——优化卒中诊疗模式。“时间就是大脑”,传统的诊疗模式中,患者到达医院到接受完溶栓治疗,平均需要60分钟左右,为了最大化缩短时间,提高诊疗的精度和效率,科研团队将传统急性卒中诊疗中的临床评估、影像评估及治疗等关键环节高度组织化管理,集中至一个空间,结合移动低场强核磁、人工智能、新一代溶栓药物等技术,打造急诊卒中单元,将患者治疗时间缩短到20分钟左右。“采用这种模式,患者的致残率能大大降低。”王拥军说。

 

据介绍,这些成果中,大部分研究由中国科研团队主导开展,其中istroke等人工智能系统,全部由国内自主研发。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建设一系列落实新指南的国家体系。”王拥军介绍,这个体系包括建立覆盖全国的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培训中心、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安全监测与反馈系统等。

 

卒中是中国乃至全球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我国每年约有200万卒中新发病例,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在缺血性卒中的早期阶段,包括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在内的再灌注治疗可以恢复脑血流,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残疾。2023年12月,由中国卒中学会发起,医疗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共同签署“缺血性卒中新再灌注治疗时代的海口宣言”,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进一步提升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数量和质量。

 

中国卒中学会及其官方英文期刊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SVN)编辑部组织的“卒中回眸2024 - 2024年度脑血管病十大研究进展”解读&全国评选13日揭晓。本次活动从2024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柳叶刀》(The Lancet)、《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细胞》(Cell)、《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等顶级期刊的脑血管病相关最新研究中,遴选出30项入围候选研究,通过网络公众投票、现场专业评审及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最终评选出十大研究进展。

 

2024年度脑血管病十大研究进展

 

1. 替奈普酶治疗4.5~24小时内且未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TRACE-III)

2. 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ORIGINAL)

3. 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RAISE)

4. 甲泼尼龙作为大血管闭塞型卒中血管内取栓术的辅助治疗(MARVEL)

5. 超急性卒中患者院前急救强化降压治疗(INTERACT-4)

6. 应用灌注成像筛选的4.5~24小时内卒中患者的替奈普酶治疗(TIMELESS)

7. 球囊扩张术联合强化药物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BASIS)

8. 替奈普酶与常规内科治疗在轻型缺血性卒中伴颅内血管闭塞患者中的比较(TEMPO-2)

9. 辅助性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非急性硬膜下血肿(MAGIC-MT)

10. 秋水仙碱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危患者中的应用(CHANCE-3)